写在基因里的食谱译后记

发布日期:2017-01-03

翻译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本书的翻译正值多事之秋,单位、家庭以及其他方面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大量意外,以及一些你愿意或者不愿意都不得不卷入的漩涡。认真翻译一本书并不容易,对我来说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不但占据了很多时间,甚至成为了一种心理和精神负担。即使如此,在我几次修改校对译文的过程中,在我最终觉得尘埃落定的时候,依然非常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包惠芳老师给予我的这次机会,而我也为能够翻译这样一本好书而感觉欣慰。如果你从头开始读到这里,我想你应该会赞同我的观点;而如果你是那种喜欢首先翻翻前言后记的人——和我一样——那么做好准备,这本书也许会改变你的许多想法。

我得承认,或许我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对于一些结论我也持保留态度。然而,我觉得这本书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在今天这个节点上很值得一看,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今天,全社会对于健康以及饮食的关注空前膨胀,随之而来的是流于庸俗的各种理论和节目充斥荧屏与网络,对于很多观点我往往只有一声叹息。另一方面,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遗传学检测与研究技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爆发式地发展,并且正在逐渐深入并且影响我们的生活——只是你或许还没有体会到。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看到的是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社会,那么生命科学技术对这个社会的改造丝毫不亚于互联网技术,或者说互联网+的概念。

尽管整个社会都被牵扯进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已经或者将由基因与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改变远远超出大众的想象。说实话,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更多的感受不是惊喜与激动,而是恐惧与焦虑。在某次科研讨论会议后,有不明就里的人发表了这样的观点,说我们很快就可以定制孩子了!通过基因改造能够获得我们想要的孩子——你想要什么基因技术就可以为你制造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遗传医生,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接触过大量的遗传研究者、医生、以及技术和临床检测公司。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大跃进使得检测成本在近几年里大幅下降,所有从业者都感觉信心爆棚,似乎任何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基因检测与改造技术获得最终的解决——在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的时候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雄心壮志。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忘记了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问题的关键在于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是非常奇妙的概念,也是人类世界的奇妙来源。如果没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就没有思想,没有文学,没有艺术。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喜欢阅读长篇小说。我经常想,假如没有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多样和复杂,那么所有的文学大师们都失却了生存的基本动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基因与我们健康乃至人生的关联上。

在整本书中,作者都在描述多样性。我希望你能够读懂这些文字的深意。在我们的所有DNA序列上,存在着大量的多态性位点。这些位点也许造就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然而我想实际情况的复杂将远超今人的想象,也不是所有这些多态性位点可以解释的。作者列举了几个例子,比如镰状细胞贫血、蚕豆病等经典的“单基因遗传病”,事实上却是一种协同进化的自然选择。换句话说,即便这类“病因明确”的单基因遗传病都有其存在的复杂原因,我们难道真的可以完全依赖对于基因的分析去解释人类的所有健康问题甚至行为方式吗?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才使得这个社会丰富多彩。我相信这种区别不是基因可以解释的,用基因决定一切不但是一种错误——就好像NIH花费了大量时间与金钱去寻找“饥饿基因”一般——而且是一种危险的理念。本书中的大多数例证发生在那些似乎不是主流社会的岛屿上——至少那不是我们熟悉的西方社会——诚如作者所说,如此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天然的屏障使得针对这些居民的研究更有说服力。然而,由此获得的理论可以外推到我们所有人、所有社会、所有民族。仙人掌与沙漠植物对美洲印第安人有益作用的结论并不是让你也去吃仙人掌——事实上你也买不到吧——而是让你理解基因、饮食与环境的和谐是多么重要,而这种三位一体的和谐,正是我们的文化所包含的核心内容。

“好卡路里”与“坏卡路里”是一种过分简单的区分,忽略多样性与复杂性不但会带来健康问题,也会带来文化认同问题。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联想到地大物博的祖国。中国美食的多样性、口味的复杂和多变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不同地区居民喜欢不同的食物,而人口的流动和信息的爆炸使得在许多大城市里能够品尝到来自各地的美食,而这些食物也在融合过程中被逐渐改造。在翻译关于辣椒的那一章时,我想到川湘菜系在国内的流行。经常听到有人说多吃辣怎么好,可是也有人说不吃辣怎么好;有人说吃辣才能健身,而有人吃了点辣胃就受不了。每个地方的居民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传统食物是多么健康,多么好,就好像电视里各路美食家拼尽全力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多正确一样。看完这本书,我想你对此或许应该有自己的认识。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与周围的一切,包括我们居住的土地,我们食用的食物,我们饮用的水都相互产生了默契。橘生于淮南而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感性地意识到了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当然,我说这句话绝没有民粹主义思想,权当玩笑而已——这种朴素的认识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与阐述变得非常清晰,只是今人却反而忽略了这些基础的认知。同样的食物对于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反应,所以“辣”或者“麻”或者“臭”或者“霉”并没有所谓的“对”与“不对”,而要看你的祖先是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这些食物相濡以沫。如此,或许也就会少一些无谓的争执吧!

其实,很多问题的解决与和解最终不在于某个基因,也不在于某种技术手段,而在于认知的改变。只要能够坚持传统饮食,并且增加锻炼,糖尿病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就是相对可控的。书中的这段话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总体而言,NIH和皮马人的协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其中却有一个致命的失误。在研究进行了整整35年以后,没有人找到任何合适的方法帮助皮马人减轻体重,也没有人能够控制当地的糖尿病流行趋势。研究人员动用了所有先进的科研手段,发表了成百上千篇论文来论述他们的研究进展,表达了科研人员坚定的决心——事实是,皮马人却随着研究的进展变得越来越胖。”

这一绝佳的讽刺是否值得今天的科研人员警醒呢?从某种程度来说,寻找那些植根于我们历史深处的元素,是不是和寻找某个基因或者分析某个基因的作用、绘制基因的下游通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呢?

请别误会,作为一名日复一日从事遗传病诊断、治疗、咨询和预防的医生,我比任何人都更能意识到分子生物学进展所带来的好处。工作之初,我的实验室里能诊断的基因疾病只有几种;今天,我们可以对数百种疾病进行非常可靠的基因诊断,解决了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同时带来了许多新的困扰。我曾经一度信心膨胀地宣称我们可以检测任何你需要检测的基因,显然我也被那种技术的狂热冲昏过头脑。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显得有价值,因为这是一本能够带给我们清醒与理智的书。同时,这也是一本能够教会我们去认识基因与我们身体关系的书。

科技进步是引人入胜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往回看,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向前走。人类从漫长的历史雾霾中找寻到生活的足迹,所谓基因,也是历史脚步在我们身体里留下的印记。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认同我们的文化传承,从而获得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