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P摄影讲座序言:在日常的世界中融入非常的视界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巴音布鲁克

我尝试过很多简写和语汇,但是“AEP”这个单词只是在最近这段时间才浮现在我的头脑里。事实上,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找到能够描述我心中真实定义的词组,所以在辗转凡侧之后,决定还是先以“艺术经验摄影(Artistic Experience Photography, AEP”作为开始。我希望描述的是一种有别于今日对摄影定义的体验,并且在相机和照片此消彼长的怪诞平衡中,寻找与众不同的摄影实现。

去年初修改网站模板的时候,惊讶于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个人网站已经走入了第十个年头。2012年,还是微博刚刚崭露头角、微信尚未怀胎的年代。此后,随着数码相机销量高峰的到来,人们对于摄影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在这波潮流中,我大概在摄影后期的细分领域扮演了某个拨动了那么点点历史齿轮的角色——确切来说,我应该是许多摄影爱好者的Lightroom引路人。此后,照片分享的爆发式增长成为了相机制造商的噩梦,这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而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在应对复杂工作环境之余偶尔思考的问题是,介绍新相机的发布信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这个世界已经完全失却了意义?而当我在朋友圈和公众号看到那么多饱含“情感”与“风格”的照片时,为何会感到如此疲倦?

我觉得对相机产品的升级已经完全无法维系摄影的热情。由于相机性能过于完善而转向无人机或者短视频寻求新的刺激无疑是舍本逐末之道。问题的本质依然在于,摄影本身吸引你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摄影的歧路:不可实现的想象

We learn to see ourselves photographically to regard oneself as attractive is, precisely, to judge that one would look good in a photograph. Photographs create the beautiful and - over generations of picture-taking - use it up. Certain glories of nature, for example, have been all but abandoned to the indefatigable attentions of amateur camera buffs. The image-surfeited are likely to find sunsets corny, they now look, alas, too much like photographs.

苏珊·桑塔格在半个世纪以前似乎就预见到了摄影技术所将陷入的窘境。如果说最后一句话是对追寻日出日落的摄影爱好者的预言,那么前两句话也许可以看作对社交媒体和照片分享异乎寻常的洞见。今天经历的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稀奇。历史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里为同一件事情赋予不同的妆容。虽然人类文明是在进步的,但是社会文明的进程也许并不足以改变亿万年演化在基因中刻下的痕迹。

泰山日出
泰山日出
日出与日落的风景之美,在某种程度上源于相对的少见。旅行者在可能的情况下总不愿意错过日出东山与夕阳西下的时刻,这也可以解释摄影者喜欢拍摄日出和日落的原因。但是,如果摒弃所有对美的思考,而是一味追逐日出与日落的少见,或者寻求某种约定俗成的画面刺激,则又会陷于另一种无意义的内卷。

在大多数人对摄影还毫不关心的时候,在手机背后连一个摄像头都还没有的时代,美颜这件事情就已经是摄影论坛讨论过的热点。“塑料娃娃”代称的是美化过度的皮肤,或者是高感下过度降噪结果所致,抑或是在Photoshop中过度磨皮所致——一些人欣赏塑料娃娃的光滑,而一些人则语带讥讽。所谓糖水片,其实就是从糖水人相片这一概念开始引申而来的——我们在这一系列文章里还会详细来探讨关于“糖水”的问题。时至今天,后期处理中最多人关心的问题依然是美颜——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后期修图师的主要工作场景是影楼和人像摄影工作室。

糖是人体必须的物质,是直接能量供应来源。但是,摄入过多的糖,难免要代谢紊乱,得上肥胖症甚至糖尿病。这些少女糖水片可以看作今天各类“风”照的始祖,反映了两种典型的心理取向:不可实现的美化和并无意义的记录——但是,即使最疯狂的糖水摄影师在那个年头也想象不到今天糖水在全球所能浸透的范围。

百叶窗的投影
百叶窗的投影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模特身上投下明暗相间的暧昧光影。但是,这其实是我在Photoshop中使用简单的矩形工具和置换滤镜模拟出来的。即使不用Photoshop,摄影师也可以采用光栅等工具实现类似的效果。问题在于,将具有特殊目的性的商业摄影手段普遍应用到生活摄影中,并且将这种“虚假”的、与实际场景不符合的画面解释为日常的真实并坦然接受甚至大肆宣扬,就会忽略摄影的本质内涵。因为激发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拍摄照片的动机完全不同于商业摄影。照片也不应成为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寻求某种虚幻的良好感觉的媒介。

Photoshop是一款非常伟大的软件,它所能带来的乐趣和创意确实无与伦比。然而,通过Photoshop,你却能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实现对真实的歪曲——不错,虽然Photoshop的学习充满艰辛,操作无比复杂;然而,当你考虑到歪曲真实的难度,就不得不认同Photoshop其实是一款给你带来极大便捷的工具——在Photoshop滥用的背后,居然出现了特定领域的健康问题,以至于最终不得不强制规定不能对模特的某些部位进行改变外形的处理,以免错误引导观众。当“理想”照进现实,当女性参照“不可实现的”腰臀比例进行有损健康的塑形时,就出现了真实和想象的混乱,不知道这到底是Photoshop创造者所不曾想象到的,还是他们所乐于见到的。

从那个时间开始,将时针向着今天逐渐拨动,最大的改变并不是我们对真实和幻想的区分,而是实现幻想的工具变得更为简单。美颜相机与APP的出现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创造无法实现的自身的途径。而与使用单反相机的人群相比,大众显然更缺乏对于摄影本身的思考与批判。简单来说,今天皮肤光滑得如同缎子、肤色均匀得仿佛出厂的颜料、眼睛天生戴着美瞳、下巴小到发育不良的网红脸,无非是多年前塑料人相片的泛滥而已——因为突然发现自己可以轻易拍出很多年前“大师”们努力的结果感到惊奇——而即使当年那些糖水人像大师,都会嫌弃如今遍地过于低劣的后期处理技术。如果要给上面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名词添加一个注释,那么毫无疑问,应该是“自动的”。

阳光下的叶子
阳光下的叶子
尼康D810,70-200mm@200mm,F5.6,1/50s,ISO 64。长焦镜头能够让你捕捉到局部的细节之美。但是,长焦镜头也会为你掩饰周遭的环境。细节之美并无过错,然而一旦用虚浮的辞藻来修饰镜头之外的空间,便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印象。

今天,社交网络充斥着无法计数的美图。大量时髦的(stylish)和风格化的(stylized)的照片在营造梦幻般的色彩和场景的同时,却指向同一个不可实现的悖论。当这种思潮向生活延伸,便出现了旅行摄影中各种网红打卡地的见光死。在摄影中,我们经常采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切割环境,从而起到烘托主体的效果。而如果要我为社交网络中层出不穷的滤镜和风格添加一款统一滤镜的话,那么我愿意称之为“长焦滤镜”——见我所愿见。或许照片本身具有逃离现实的治愈作用;然而,出离现实从来不能治愈任何东西。反过来说,当摄影本身被染上更多心理实现的预期,当摄影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让位于对观看者的预期,那么对摄影的热情也就丧失了最初的驱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照片分享受到广泛追捧,无非是因为相对于绘画,摄影的进入门槛要低很多罢了。

摄影的歧路:流于形式的记录

在一个庞大的摄影爱好者圈内,或者说在一幅摄影爱好者甚至职业摄影师的群像里,有这样一种相当普遍的特质:追求拍摄独特的照片。这一追求在摄影的各个细分领域里普遍存在,并且演化出多种你所熟悉的观点。例如,风景摄影师,或者风景摄影爱好者对于在“正常”时间里拍摄照片的拍摄者嗤之以鼻。我之前有位同事,描述摄影旅行团的作息,是这样说的:“日出,日落,日出,日落,灵得不得了!”

望天鹅风景区
长白山望天鹅下的森林
尼康D810,16-35mm@16mm,F11,1/250s,ISO 64。拍摄时间为13:53,也许是理论上来说最不适合拍摄风景照片的时间。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接近正午的阳光中拍下这片洒满冬日暖意的树林以及背后湛蓝的天空。

摄影教程都会语重心长地教导读者和学生要具有发现美的眼光——我自己也不能免俗——尤其是手机摄影兴起后,一物一景皆是美,万物万景皆是美。恕我直言,我能够欣赏许多照片的美,但是我很难从一床晾晒在天台上的被子上看到意义,哪怕这是一条美丽的被子。当然,如果以写小说的态度记叙某段故事,则另当别论。这就引出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什么驱动你举起相机/掏出手机,你又希望从中记录什么?

我认为这是一个极端个体化的问题。我承认,在我看来没有意义的事情换一个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因此,这是一个适合自问的问题。对别人而言毫无意义的事情,或者对你来说极为重要,那么你又如何传递照片所蕴含的意味?

很多年前我在无忌论坛上看到有人写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过去十几年参加了各种外拍活动,拍摄了大量各种不同的妹子,进行了各种处理,尝试了不同的技法,还打印了许多照片。当今天检视这些曾经拍摄的照片时,突然觉得毫无意义。而真正有意义的,则是那些在偶然中拍下的家人的照片。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会热衷于这样的活动,而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自己的身边和真正值得纪念的生活,多陪陪自己不断长大的小孙子。

荡秋千
荡秋千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真正留下有意义的回忆的图像其实并不多。羊羊从某个阶段起非常喜欢荡秋千,但是在日常活动中能够拍摄到满意的照片却并不多。若干年后,正是这类非常落俗的照片,对于家庭和个人而言可能才显出最大的意义。

可以为摄影套上众多不同的高尚符号。但是,摄影的本源是一种记录。只有事件本身值得记录,照片才会呈现出对于个人,或者对于某个群体的意义。在旅行摄影中,我见到了太多精心布局的美景——在一张自然人文照片中,每一个元素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甚至形成了某种产业。不错,有人凭借类似的照片获了奖,甚至是大奖。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掩盖记录本身的徒劳。你可以为此撰写一段虚构的评论;但是,事实上,一场精心设计的拍摄活动背离了你的评论。真实场景背后的虚假故事,并不能拯救照片。时过境迁,对于个人而言,照片也就失却了意义。

这就是流于形式的记录。当为了获得理想中的照片要去虚构某种现场时,那么纪录本身便是存疑的——因为事实上并没有值得记录的场景或者事情。我倾向于通过相机的纪录是一种真诚的流露,是当你看到人、物、景的时候,没有功利心的自发的记录热情。从这个角度而言,追求“独特的”照片也便会成为记录的变奏。用更易理解的语言来说,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并不否认一些艺术家和摄影师以类似绘画和小说的想象构思摄影和照片作品。但是我倾向于认为,这不是大多数人从事摄影活动的初衷。

万峰林
万峰林的晚霞
我也许可以从远处的灯光里敷衍出某些人文故事。但是,事实上,那应该都是酒店和民宿之类的商业建筑。与其幻想什么不存在的故事,真正留存在我心里的是在前后几个小时里目睹的景色变化、如何在马岭河关门以后来到这里的旅途经历和点点滴滴,比如当我拍摄这幅照片的时候,羊羊和顾老师正在我身后的大树上找知了。当照片的背后凝刻进真诚的回忆,它便以某种形式参与了你的人生记忆。

因此,当摄影的追求远离记录的初衷,或者为了获得某种形式的照片,而完全背离了记录的客体,甚至当摄影本身介入记录的过程,并且阻碍了记录,那么摄影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坦率来说,在一个高度透明的时代里,希求“独一无二的”照片,与其说可能获奖,不如说会步入歧途吧!

AEP:用非常的视界记录日常的世界

这些年来,我一直希望回答一个问题,即我自己究竟为什么喜欢摄影?或者说,我究竟喜欢拍什么?这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问题,因为我并不想将这个问题外推到更多人身上,从而上升到哲学思考。我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摄影门类,甚至尝试过经营商业摄影工作室。但是,答案在各种折腾之后越来越清晰,并且逐渐回归本源。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展示更多的其实是旅行摄影。当我强迫自己去扫街、用手机拍摄极简风、搭建美丽的静物场景、尝试影棚灯光,最后我发现自己走入了某种莫名的焦虑之中。对我而言,只有在旅行过程中携带着相机,才会感到自然的安逸和愉悦——但是,对你而言,可能觉得携带复杂的摄影设备是旅行的负担。因此,听从内心的呼唤,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照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照片背后的故事首先是你的经验和经历。与数不清的人站在同样的地方拍摄同样的照片,有没有意义?毋庸置疑,是有意义的。因为即使有无数的人面对同样的场景,你自己的体验依然无可替代。因此,如果你抱着记录自己经验和感觉的心情拍摄照片,就会出离毫无必要的对于“独特”的追求,而回到摄影的本源——没有意义的记录,必然是没有意义的照片。假如在此基础上,你能够发挥摄影师的审美和技术,为你独特的经历留下独特的照片,那么这就是了不起的成功。这种成功无关于是否获奖或者别人是否认可,这是值得你自己回味的成就。

拉尔敦达坂
晨曦中的拉尔敦达坂
清晨8:23,我在从巴音布鲁克往巩乃斯的路上用D750和70-200mm镜头拍摄。此时的公路上寂静无人,可以任由你以超过100码的高速在晨曦中盘旋。面对阳光,轻微的眩光带来的是对层叠山峦无法忘怀的记忆。看到这幅照片,我所联想到的就是那空无一人的公路,以及驰骋在广袤天地间的快意。这是仅属于拍摄者的个人的体验。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日常的世界中,摄影的意义在于记录你自己的日常世界。简单来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向的从出生到死亡。站在天使的视角,如果一定要希求“独特”的话,那么你连活着都是多余的,因为你经历过的生死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都经历过了。无论我们多么强调“独特”,都无法否认人作为一类生物所存在的巨大的共同性。所以,我并不知道在人生中有多少高光时刻。每个人的独特,其实是每个人有所差异的日常所点滴累积的。由此,展现个人生活、工作、情感、观念、兴趣、喜恶的日常,最终就组成了对你而言最具意义的摄影。

前些天整理东西时我在翻看以前的照片。那是数码摄影存在之前的常态——傻瓜机,胶卷,冲印,相册——许多照片色彩暗淡,肉眼可见的抖动模糊,差强人意的构图。反正以摄影的角度来看,都是一塌糊涂。但是,这些照片的意义就在那个地方,无论从质量来看有多么不堪。并且,这种意义真的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才能显现的。当我们翻看过去照片的时候最多谈论的是什么?那是去哪里玩的时候,那时候他才刚刚会走路,那不是学校搞什么活动……

组合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摄影学习的目的无非是让精彩的生活留影能够从视觉上反应出那种你举起相机时的冲动,就好像二十年前柯达胶卷的广告那般。尽管抖动的、模糊的、暗淡的、美颜过度的照片并不会磨灭记忆,但是一帧优秀的影像无疑能为记忆增光添彩。我们都喜欢美丽的、动人的、有趣的、真实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回忆。

事件!永远是事件!出离了事件的摄影毫无意义,而事件的意义对于照片的意义具有决定性。那么摄影的价值在哪里?所有构图美学、曝光技巧、抓拍技术、后期处理,所有为高级设备付出的金钱,都是为了获得什么?获得对于事件更长久、更具回味、更具代表性的记忆。仅此而已!

记得夏目漱石曾经说过,一流的文字与一流的思想结合,那是一流的文章;一流的思想和末流的文字结合,那是一般的文章;一流的文字与末流的思想结合,那是末流的文章(出处不明,如果引述有误,欢迎指正)。以此来评述摄影的意义,便是用非常的视界记录日常的世界,前者是摄影师的技术水平,而后者则是摄影的思想底流——出离日常世界,非常视界便是空中楼阁。

将摄影从取悦人心——亲人、朋友、读者、客户、世界——的太空拖回到取悦自己的房间,把真正值得回忆的经历——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成功失败——融入到若干年后自己所能回味的照片中去,艺术地再现或短或长的旅途;如果在现实之外还能化入憧憬和渴求,那在我看来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让照片讲述故事,其关键点无疑是确实有可讲的故事;而摄影学习的目的,则是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出来——讲给自己,讲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