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A9 III全局快门的得与失:器材评测的正确打开方式(一)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上周一的推送中刚提到如何发现自己对器材的真实需求,Thom Hogan的一篇文章就给“真实需求”写下了完美的注解。在题为“Some Don't Understand the Sony A9 Mark III”的文章中,Thom Hogan对A9 III采用全局快门的后果总结了三点优势和两点劣势:

  • #1 Benefit: No rolling shutter, LED banding, or display line mismatch effects. (避免了果冻效应)
  • #2 Benefit: Potentially higher bandwidth (higher frame rate). (更高的连拍速度)
  • #3 Benefit: Flash sync at any shutter speed. (不受限制的闪光同步速度)
  • #1 Drawback: The extra electronics involve decrease well capacity, which triggers a gain adjustment that increases base ISO. (提高基础感光度)
  • #2 Drawback: The same changes basically lower dynamic range compared to a non-global shutter version, due to noise. (动态范围有所下降,源于噪点增加)

上面五句话,其实都是基于理论推测,但是与DPREVIEW的A9 III评测获得的结果,至少在成像质量上一致。DPREVIEW总结说“Sony said the a9 III's Stacked CMOS design overcame any compromise in ISO or dynamic range. This doesn't appear to be the case”。可以看一下DPREVIEW的标准场景评测截图,索尼A9III在基础感光高度上成像的相对劣势一目了然:

 

A9 III基础感光度比较A9III低感光度比较

DPREVIEW自己每年都会做各类排名,读者票选,编辑票选之类的。实际上,很多人看器材评测是为了看个排名,证明自己买的器材好,证明自己买的品牌好,或者在购买前寻找一个依据。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是人难以逃脱的心理特质。因此,内容提供商们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讨好和吸引读者。然而,无论从产品选择的角度,还是从学习与了解技术发展的角度,器材评测最大的功用不是排名,而是让你理解产品的特点,明白技术的局限,并且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器材。

从原理上来说,影响动态范围的关键因素是感光元件的基础噪声和单个像素的饱和上限。关于动态范围和噪声产生的基本原理,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可以参考。A9 III采用了全局快门,降低了饱和容量,从而减少了总体通光量。为达到相应的曝光量,就需要提高基础感光度,因此A9 III的基础ISO是250。动态范围降低和噪点增加是上述全局快门的下游连锁反应,所以我说Thom Hogan的总结是理论推演,但是与DPREVIEW的实际测试结果相一致。

这是不是说A9 III是一台“失败的”相机?自然不是。A9 III的开发逻辑应该是传统的高速相机,因此其像素“只有”2400万,所有的性能指标都面向高速摄影。体育记者常常工作在体育场馆环境,采用较高的ISO,需要高速,而不像风景摄影师那么在意基础感光度下的动态范围。因此,A9 III采用全局快门的得失,取决于使用者如何权衡。如果认为利大于弊,那么这就是一台合适的相机;如果认为弊大于利,那么在第一时间就不应该选择它。这就是在你阅读器材评测后,应该做出的总结。

了解器材对你还有另一重意义。由于A9  III的动态范围相对较窄——注意,是相对——因此正确曝光、尽量避免主体曝光不足就成为扬长避短时需要注意的因素。类似D850、Z7 II这类相机在基础感光度下拥有超强的后期阴影提亮能力(在Lightroom中把阴影模块打到100试试),但是类似A9 III之类的相机,就需要注意阴影的曝光,因为动态范围和噪点是它们的弱点。

以我自己的衡量标准,A9 III肯定不是适合我的相机。许多读者觉得我还在用D810很神奇。其实,D810基础ISO下的成像质量以及其阴影补光的能力,放至今天依然是顶级的。如果与Z8/Z9一代相机相比,D810欠缺的是对焦能力、便携性和镜头素质,并不是其本身的成像质量。前两天我朋友跟我说自己的佳能500D过于陈旧,其实如果是以成像质量来论,500D并不“陈旧”。假设今天你能给OPPO FIND X7 Ultra无数的溢美之词,那么我只能说500D的成像质量远远好于FIND X7 Ultra——当然,当然,如果我今天要买一台手机,我会买OPPO FIND X7 Ultra,今天的“完美”,唯一遗憾是没有提供1T版本。

我们传统讨论相机,会按照“等级”来划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按照“功能”来划分。很多年前我就说过,基础入门相机和专业相机,在成像质量上可能毫无差异,甚至其画质是倒挂的。这一点在微单相机成为主流后更为明显。如果你追求的是单纯的基础感光度画质,那么Z7 II比Z9更好,仅此而已。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机会去使用各种相机。因此,有时候阅读或者观看器材评测是帮助我们了解器材优缺点的唯一手段。尽管使用感受受评测者个人的主观影响极大,但是相对均质化的数据评价——比如DPREVIEW多年来总体标准化的场景评价——通常能够带来许多必要的信息。加上理论知识和个人的经验判断,就能对产品做出相对客观的总结,了解技术得失,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器材。这恐怕才是器材评测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