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麦城:特殊时期如何避免落入亲子关系陷阱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陷车

早在我写这一系列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好朋友朱医生就给我留言,提到也许对于很多家长,网课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因为网课会带来亲子关系的一段特殊经历,会对家长和孩子的陪伴产生重要影响。有意思的是,她还不忘说一句,“也许不太政治正确”。没关系,不正确的话让我来说就对了。想听主旋律的不用来看我的文章。历史上伟大的作家都是怀着无限热爱批评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的洞见家,看看德莱塞笔下的美国,看看巴尔扎克笔下的法国,当然,还有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我觉得这是爱国者的应有素养。所以,我想说的是,这段话说得非常正确,如果不是政治正确的话。许多家长,在这个阶段,得以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平时。尽管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说过,将网课作为一个孩子成长的上升期对于大多数家长是过高的任务;但是,我还就是要来说一下,怎样化被动为主动,让网课阶段成为维系亲子感情、建立更紧密亲子关系的助推剂。

这个主题我会分成两篇文章。今天,我要先指出在特殊阶段亲子冲突的一些核心问题。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距离产生美。虽然与孩子共处时间更长、更容易增进亲子关系是理想,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以后,亲子关系反而更为恶化了。这种情况在大年龄孩子里可能更普遍。如果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存在问题,那么由于缺少了学校的缓冲,种种矛盾就会被无限放大。前几天我同学还在群里转发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有超过一半的孩子表示“恨”自己的父母,听起来瑟瑟发抖。其实,避免落入亲子冲突的陷阱说起来并不算太难,难的是家长要承认问题所在,并且在日常去加以改正。还是这句话,控制你自己,而不是去控制你的孩子。

信念:亲子问题的恶性循环

我最近经常做一些咨询,咨询者有同事、同学、朋友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与儿童管理或者其他方面身体健康有关的问题。有的家长非常焦虑。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家长的焦虑是非常不利于在这个阶段去妥善管理孩子的。因此,我建议你先管理好自己的日常情绪。同时,焦虑会大幅增加亲子冲突的可能,因为越是焦虑,越会让你坚持某些信念,并且千方百计去实现它

在我读研究生跟我导师看门诊的时候,曾经有一对母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孩子上初中,亲子关系几乎破裂,已经无法交流。母亲例数了各种生活中的细节,其中有一个被反复提到的细节: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儿子会用中指去指,而且是手背往下、中指在文字的上方去指字;妈妈要求儿子用食指去指,而且应该手背往上,食指在文字的下方去指字。因为妈妈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为这样一个细节,可以反复爆发冲突,然后扩散到其他事情,最终扩散到整个人的评价。

我承认,妈妈所要求的方式看起来更舒服、更文明一些。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有的家长会觉得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这个例子极有代表性。我们抛开妈妈本身的强迫倾向、自幼的教养环境不谈,大多数亲子关系间的裂痕,都起源于家长坚持要孩子做一些在自己的观念里必须做到的事情,并且坚信一些其实并不是原则的信念,而家长往往丝毫没有意识。在这两者中,坚持要做的事情往往最后会导致必须坚持的观念和信念,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我们经常说,有一种冷叫做“你妈妈觉得你冷”。关心孩子的冷暖并无问题,但是如果你老是要求他穿什么衣服,或者不断强调“把衣服掖到裤子里面去”,结果如何?结果一定是抵触,行动上的,或者内心深处的。越是抵触,越会带来情绪的对抗,你就越会坚信你一定要“战胜”他,最后产生泛化:你那么大了,怎么一点不懂事?你知道冷热吗?不知道现在这种时候生了病没地方看啊?从小到大你听过我的话吗?我跟你说话你听不到是吗?你读书读了点什么东西……

你的观念是:你就必须把衣服掖到裤子里面去。你的信念是: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感冒。但是我们心平气和地来聊聊,你的观念和信念,真的那么重要吗?尤其是,如果因为观念和信念带来了强烈的反抗,这时候你的信念就会上升为一种我所称的终极信念——“我一定要战胜你”,于是冲突就不断升级。但是,倒回到开头,你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信念,告诉自己,其实在家里,衣服在外面还是里面并没那么重要,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了。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你必须与自己和解,因为你能控制的是你自己,你控制不了你的孩子。以操控孩子作为管理手段的家长,最后一定会失控

所以,你必须承认一点,孩子的观念与你的观念是存在差异的,这是避免亲子长时间处在一个环境中发生冲突的关键一点。不然的话,就会陷入怎么看你都不顺眼的怪圈。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是我生的,他就应该按我想的做。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本质上,你希望孩子能与你不一样,他能够比你更好,这必然建立在他在某些观念上和你存在差异。许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坚持某件事情最后所导致的观念和信念。避免观念与信念的无谓坚持,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创造空间。事实上,这也非常适合去处理夫妻关系。大多数家庭问题,与其说是琐事,不如说是琐事所引发的信念之间的争执

亲子关系陷阱1亲子关系陷阱2亲子关系陷阱3亲子关系陷阱4

语言:火上浇油的利器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知道打骂孩子不是什么好事——当然,能不能控制住是另外一回事情。于是,我们就转向另一种其实也相当无效的教育方式:讲道理!儿童认知发育的生理特点决定,对于低年龄组孩子讲道理是毫无作用的。比如,我们诊室里经常有学龄前孩子拿着饼干、零食进来,然后撒在床上或者地上。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跟孩子讲讲道理,噢哟,不能把床弄脏,这是要躺的呀;不可以这样的,东西掉了要捡起来,诸如此类。这些话,孩子根本听不懂,我听了就觉得烦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你根本不用给他饼干和零食就好了呀!对于低年龄组的孩子,我们经常讲“行为管理”,正是因为这些孩子需要的是行为管理,而不是讲道理。家长对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反复讲道理,期望他能明白,这是因为家长自己不明白这一行为的徒劳。而由于教育的无效,最终导致情绪失控,语言不断升级,甚至动手。一般都是如此。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道理能理解一点了。然而,很奇怪的问题在于,当孩子理解道理以后,他就会开始反感你讲的道理。很多家长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不是因为不要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因为家长讲道理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第一,讲一些超出孩子年龄能够理解的道理;第二,讲一些不知所云的大道理——懂吧,这些天听多了吧?现在每天都听这些不能听懂的道理,你什么感受,你孩子听你讲道理也是什么感受。

与采用逻辑后果惩罚孩子一样,讲道理也是非常低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不是完全无效的话。但是,就和逻辑后果一样,讲道理也经常是家长唯一会采用的方法。其结果就是在家里不断批评孩子、不断指出孩子的问题、不断要求孩子、不断阐述自己的道理。而这一切,都是亲子关系的毒药。家长的信念除了冷暴力以外,大多数时候是通过语言暴力传递出来的。要求孩子恪守自己的信念,往往也是通过语言传递的。信念的不良后果,说到底都是经由语言来完成的。

如果孩子在用餐的时候不慎将餐具掉在地上,家长可能会帮他捡起来,或者让他自行捡起来。帮孩子捡起来的家长一般会说,“你看看你,吃吃饭怎么筷子也掉了,下次掉了自己捡”;让孩子自己捡的家长不忘说,“自己弄掉了自己捡起来”,同时也不忘加上一句“下次当心点,怎么老是这样”。简单来说,所有这些语言都是不必要的,而且都是负面的,全部是批评的。如果你帮孩子捡起来,那么捡完就好了;如果你让孩子自己捡起来,那么你可以很平和地说,“捡起来吧”。你能体会出不同语境的差别吗?你不用担心孩子不懂道理。他们明白得很,只是这些道理根本不用你讲,这叫“胜过千言万语”的艺术。

事实是,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宽松,讲话一般不经大脑,所以往往语言和语气中都会直接带出自己的情绪,而要控制并不简单。因为人很难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控制自己的语言表达,所以心理学家总是提倡“冷处理”——因为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语言,所以暂时什么都不说为妙如果不想在朝夕相处的环境中让亲子关系走麦城,那么家长一定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嘴。在遇到事件的时候,多着眼于事情本身或者解决事情,少说话,少批评,不要讲道理,不要企图去说服孩子。因为这些做法毫无疑问最后都会深陷争执的泥潭。

陪伴:功利的借口

优质的陪伴是增进亲子关系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自幼家长就能做到优质的陪伴,那么远期的亲子关系一般都会很好。但是,很多时候家长错误地定义了陪伴。有时候跟朋友聊天说到目前医学自媒体的现状,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否搞清楚了科普和marketing的区别?绝大多数医学自媒体,不是科普号,而是营销号,包括大量医生的号。如果你做自媒体的目的是为了给医院或者给自己的门诊引流,那么你就不是科普号,你就是营销号。我这样说,你该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向我咨询的时候,谈到她跟儿子很少有游戏的时间。究其原因,是因为儿子喜欢玩的东西她实在觉得很无聊、很幼稚。这其实是普遍现象。因为你和孩子在认知上的巨大差距,或者你们之间的代沟,导致你们可能很难“玩到一起”。家长本身也有各种压力,有很多事情,自己空闲的时间希望能够打发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就是躺在床上刷刷剧。发自内心来说,谁愿意和你去玩那么傻的火车?

于是,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往往是伴有功利目的的,其内核其实是你在我的控制之下完成某些我认为需要完成的事情。例如,家长觉得给孩子讲读本有助于认知发育,所以会陪着孩子把读本讲完,这是家长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换言之是孩子的某种学习任务。家长觉得我跟你下个棋,能够开发你的智力,所以我可以陪你下棋。再者,家长自己想打游戏了,所以找个人陪着一起打打游戏。这些陪伴中的共性都是家长发起的。而家长发起的陪伴多数是功利的。所以会出现家长陪伴孩子做作业以后,孩子要求家长陪自己玩一会儿,家长说,“我已经陪了你那么久了,累都类死了,自己玩会儿吧”的情况。

在这样的场景中,双方都很委屈。对于孩子来说,他觉得你根本就没有陪伴我,你是在“监督”我做作业;对于家长来说,老娘哼哧哼哧陪你做作业那么久,你还要拖着我,还不让我去刷会儿手机!最终,家长觉得,我陪了你足够多的时间,但是你一点都不感谢我,丝毫不领情;孩子觉得你就是要我做这个做那个,根本不愿意花时间陪我。于是,双方的温情就越来越淡。

亲子的陪伴必须是双向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家长需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无论如何,切忌在陪伴中带入过多的功利成分。功利的陪伴,不是陪伴,是变换形式的控制。是在我想要陪伴你的时候陪伴你,而不是在你想要陪伴的时候陪伴你。如果家长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某些约定去满足由孩子发起的陪伴任务,那么至少就为避免亲子关系恶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就相当于亲子关系的润滑剂,至少可以冲淡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免的冲突。

 

总结来说,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让你看到亲子关系走麦城的关键问题。如果反过来,那么也就能看到增进亲子关系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就是不要做什么:不要执着于无谓的信念、不要希冀于用语言解决问题、不要给亲子陪伴披上功利的外衣。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进一步从正面来分析一下,为了利用好这段难得的时机,获得长久收益的亲子关系,我们应该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