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拍照片?

2013-09-23

这两天在家里看到电视上经常在播放钱江潮的直播画面。印象里似乎有几年了,每逢中秋节的时候就会有钱塘江观潮的直播节目。大概是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的社会反响,纪录片和纪实节目掀起了一股小波澜。从去年开始,央视还以很长的时间转播了马赛马拉大草原的动物迁徙。

我并没有到现场去看过钱塘江大潮,不过能够想象得出站在那里听到海潮咆哮声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想象。我们都知道,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难以描摹的。问题在于,看着电视上的直播画面,没有激起任何一点点想要去看潮的欲望,远远及不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所能带来的情感冲击。画面上,蜡黄蜡黄的潮水一字排开奔涌而前,除了乏味还是乏味,只有拍打堤岸的片刻才能让人感觉一丝丝潮水的生命力。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内心的问题。

去年偶尔会站在电视机前看马赛马拉的直播节目,但是只是偶然,很难耐着性子看下去。这与看那些经过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完全不同。即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如果以直播的方式把某种食物的制作过程拍下来,对于一些耗时的食物,哪怕只是每天半小时,也足够让人完全失去兴趣。可是,把菁华提取出来制作成串联连贯、重点突出、精心编排的影片,效果却截然不同了。

我看到央视新闻背景上一幅钱塘江潮水的照片,我就知道自己希望看到的是什么。用长焦镜头把潮头腾起的瞬间捕捉下来,通过对比和色彩的调整让潮水看起来充满透彻和纯洁的力量,只是这么一瞥,就远比几个小时的直播节目更能够给人带来冲击力和旅游的欲望。

这些年,拍摄DV变得越来越方便。以前,录像是非常高端的事情,可是现在已经完全平民化。所有相机都可以拍摄数码短片,这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既然录像变得如此容易,是否还有必要去拍照片呢?如果站在记录真实的角度来说,显然录像要远比照片更真实,也更能反映我们所见所闻。但是,照片,甚至录像,真的是以记录真实为唯一目标的吗?

这是一个我经常暗示的观点,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肯定有很多人不赞同——那些在发布照片后不忘说一声我没有做过PS的人肯定完全不赞同——然而我坚持认为照片不是对真实的直观反映,而是对真实的艺术反映。

想象一下,你花了两天的时间登到一座山的顶峰。放眼望去,峰峦叠嶂,巉岩峭立。在你面前是初升的旭日,渲染着红色彩霞的天空;背后是消失在天际的山头。山风凛冽吹过,简直要吹透你沾满汗水的内衣。可是鲜红的太阳散射出夺目的光芒,又为你送来阵阵暖意。请问,你如何通过一幅照片来反映你彼时彼刻的所有感受?

很多人说,照片是二维的,而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的,所以照片必须以透视的歪曲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反映三维世界。这只是一半。另一半是,你不但有视觉,你还有听觉、嗅觉和触觉,以及所有这些感觉所能在你头脑里激起的感受,你怎样把所有这些感受埋藏到一个只能靠视觉来感知的二维平面里?

对比与色彩,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赋予一幅照片以感情。黑白照片为什么能给予你视觉冲击?这是因为通过黑白,你所看到的显示世界被和谐地弯曲了。风景摄影师喜欢用红色或者橙色滤镜,这两种滤镜可以吸收蓝色和青色的光谱,让天空变得很暗——我们现在可以通过HSL等工具在后期对蓝色进行压暗来获得相似的效果——这样的照片看起来具有戏剧感,原因在于日常的经验中,天空应该是亮的。这种现实与画面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从而能够激起头脑的想象。

将非常蕴含于日常之中,这才是照片所传达给观看者的情感信息。而这种非常所赋予我们的正是想象空间。照片虽然只能反映二维的瞬间,然而通过这种非常,你获得了想象的自由。诗词没有给我们任何实际图像,但是给我们带来的回味却要远远大于任何照片,在时间与空间上都不受任何限制,诗人肆意的挥洒让你可以从中获得更自由的想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你怎样才能拍出这样的画面?难道是站在人造卫星上?这种感觉大约是任何照片都不可能体现的。

这就是我们拍照片的原因。将某一个时刻凝固下来,通过所有技术将彼时彼刻的所感所想镌刻到一张二维画面中。不但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且是真实情感的反映。如果仔细观察,一张好照片,总是或多或少在某些细节上存在对现实的歪曲以实现拍摄者的目的。这或许就是波澜壮阔的钱江潮在直播节目中无法体现出魅力的原因吧!同样,如果与拍摄照片相同,用纪录片的形式撷取菁华并加以剪辑,融入情感与抒发志向,也能让观众看到潮水的力量,而萌生想要去看一看的念头吧!

让照片值得回味,取决于你如何不着痕迹地将非常融入进日常。一张照片有多好,往往在于它有多少引人想象的空间。美感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