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谈后期之二

2014-01-21

...续前

机内设置如何变成软件设置

虽然是写机内设置,可是越写越觉得麻烦。对于优化校准,无非是要比较不同优化校准在同一场景下表现出的不同色彩与对比效果。这就有一个问题,你得对着同一个场面换用不同的优化校准模式拍很多照片。我既没耐心这么做,当时也没有条件这么做。怎么办?我发现原来尼康的软件可以这么做。只要拍摄RAW格式,就能够在尼康的View NX中任意改变优化校准模式,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比较不同的优化校准设置了。

我尝试了尼康View NX,用它浏览一下照片,做一下分级,似乎确实很简单,也要比在文件夹中看照片效果好很多——文件夹里看不到RAW照片。由于View NX能够更改的参数有限,我自然想到要找功能更强大一些的软件。于是,Capture NX2出现了。

我使用Capture NX2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只是因为它可以完全实现优化校准的后期调用——不错,那段时间我相当喜欢优化校准,觉得这就是照片色彩的一切——而且它是一款原厂软件——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是这样从误解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迷信原厂,觉得只有尼康的软件才能还原“尼康的色彩”——抱歉,请告诉我,什么是“尼康的色彩”?事实上在摄影中只有两种色彩,一种是真实的色彩,另一种是因为技术的限制或者根据你的需要对真实进行歪曲的色彩。

在我关于优化校准“机内设置”的帖子里,其实有很多照片是我在Capture NX2中调整完成的,包括一些对曲线的展示。如果你要比较两条曲线对照片的影响,你可以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设置两条不同的曲线,通过尼康的Picture Control Utility软件将曲线嵌入相应的优化校准模式,为它们命名,然后导入存储卡,从存储卡中再导入相机。然后找到你需要拍摄的场景,架好三脚架,保证你拍摄的对象不会移动,保证拍摄条件不改变,用两种优化校准模式分别拍摄一张照片。

选择二,拍摄一张RAW照片,导入电脑,在Capture NX2中打开照片,然后根据需要调整曲线。

我觉得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法,而我不认为自己的头脑有问题。就这样,机内设置最终变成了软件设置,原因只有一个:在软件中设置优化校准要比从相机中调用优化校准更简单,更自由。

我从优化校准中学到什么?

在我关于尼康优化校准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一早就浮现出来了。面对同一个场景,换用不同的优化校准模式,结果你获得了不同的照片——或者是颜色暗淡、对比度很平的照片,或者是色彩艳丽、反差强烈的照片。如果说机内直出的照片是真实的话,那么到底用Vivid模式拍摄的鲜艳照片是真实的,还是用Neutral模式拍摄的平和照片是真实的呢?

有没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有没有“机内直出才是真实派”门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告诉我,到底在机内如何设置才是“真正的”“真实”照片?

这是最早让我对“直出”与“后期”产生疑惑的地方。拍摄一张照片,在相机内使用Vivid,饱和度+2,与拍摄照片后在Capture NX2中将优化校准模式调整为Vivid并把饱和度提高到+2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如果拍摄RAW文件,那么在Capture NX2中你不但可以将它设置为Vivid,你还可以将它设置为任何其他优化校准模式。

在相机内打开动态D-Lighting,相机会自动为你做亮度优化。如果你拍摄RAW并且用Capture NX2打开照片,你可以选择关闭动态D-Lighting。这时候,你会发现照片的曝光是不足的。为什么?因为当你打开动态D-Lighting之后,你的相机为你做了两件事情。首先,相机要降低曝光量,降低的程度由相机根据当时的环境决定。然后,相机在记录照片的时候对阴影进行提亮。动态D-Lighting的本质是降低曝光以保护高光,通过提亮阴影以保持合理的照片亮度。为什么说明书说动态D-Lighting可能会增加噪点?因为它降低了曝光!降低多少?看它的心情决定!

我既然知道了相机动态D-Lighting的原理,那我为什么不自己做这些事情,而要让相机为我决定我该怎么做?我不知道相机会怎么处理曝光,但是我可以控制自己,我能够完全控制照片,完全控制我需要的结果,为什么不呢?道理是一样的:压暗曝光、提亮阴影——具体来说,在拍摄时将曝光控制在高光不溢出的程度,然后在Lightroom中向右拖动阴影滑块——无论你在相机里做还是在后期软件中做,难道有邪恶与正义之分吗?

我是以讲授如何在相机内设置优化校准为目的开始写那些与优化校准有关的文章的,可是越写越觉得力不从心,最后让我不得不依靠后期处理软件来解决问题。讽刺的是,正是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所谓机内直出与后期处理的界限是如此模糊,而这也正是我逐渐接受后期处理的开端。

你可以通过改变优化校准模式来改变照片的外观,你可以在拍摄前在相机内设置,你也可以在拍摄后在软件内设置,它们的效果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我通过优化校准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堂课。当时后期处理带给我的是便利,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只是很以后我才逐渐感受到后期处理的强大。如果你要争辩这种便利,那么和我一样写两万多字关于优化校准的教程,配上几十幅照片,然后再和我争辩。

我现在不用再麻烦地给相机导入曲线,举起相机时不用烦恼从17种优化校准中选择哪一种,我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曝光,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期处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