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网十年的十字路口(4):别了!DPReview —— 自由,标准与时代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
DPReivew宣布关闭

这部十年系列写到了第十一年,我只能承诺在第十二年里将它写完。作为摄影领域影响最大的网站,可能也是流量最多的网站——因为Alexa排名也已经关闭了,所以并没有确切的方法去评价流量——DPReview的关闭非常突然。突兀而生硬,在网站更新中看不到任何预兆,仿佛是一夜间所决定的——当然,我相信这只是表面。在商业决策中,有时候可能快速剥离某项业务所产生的损失最小,而DPReview看起来显然是这种情况。因此,在DPReview的声明中,只是很简单地说:

This difficult decision is part of the annual operating plan review that our parent company shared earlier this year … The site will be locked, with no further updates made after April 10th 2023. The site will be available in read-only mode for a limited period afterwards.

尽管DPReview是摄影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同时在其25年的历程里提供了最具参考价值的各类器材信息和评测,但是在Amazon一月份和本轮总共27000人的裁员规模中,你甚至在震惊之余都无法说出怜悯的字词——沧海一粟吧!我自己既不是论坛参与者也不是论坛浏览者,但是如果Amazon甚至不能维护或者允许他人维护DPReview已有数据的话,那实在是令人痛心的损失——然而,你又能控制什么?

虽然互联网平台与社交媒体在过去二十年里飞速发展,但是如我将在后续文章里所写到的那样,早年互联网所宣扬的自由、分享与独立的精神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在DPReview被Amazon收购之后,这可能就已经是注定的下场。而这几年来,另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类似场景来自于LinkedIn对Lynda.com的收购。诚然,与国内某些互联网巨头收购一个灭掉一个的打法相比,DPReview在Amazon治下的十几年里依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和知识,而LinkedIn至少留下了之前Lynda.com上所有的课程——如果不考虑把中国用户挡在墙外的话。在我看来,这些商业收购背后的最大问题,在于个性与初心的逐渐丧失——例如,DPReview近年来标准化的review,其质量与可参考性远不如早年——而这就是今日互联网日益无趣的原因。

多年来,我始终拒绝平台。如果不是因为国内互联网生态的过于移动化与互联网入口PC的边缘化,我甚至都不会去开微信公众号。多年前,我向做APP开发的朋友提过一个问题,如果在PC端可以通过一个浏览器打开不同的网站实现所有的功能,那么在移动端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不同的APP呢?我坚信这不是功能问题,而是技术提供方的厮杀。从某种程度来说,目前的平台方,比如微信这样的工具,部分扮演了PC端浏览器的角色——大而全,整合,集合。

内容提供方不得不屈从于互联网的实际生态,而平台化与归一化,最终总是会影响到内容的自由性和独立性。这就如今天跟朋友谈心时对方跟我说的:今后有条件我一定要从园区里搬出去。园区可烦了,这个那个条条框框。而传统的网站与今天的平台,便如同独门独院的建筑和园区一般,而我们却是对园区趋之若鹜,任凭独门独院的建筑日益冷清。我由此想到前两周在Bing相册里介绍元阳梯田时学到的一句话:

Nestled away from the ruckus of the city, Yuanyang County gives visitors a relaxing and tranquil setting to enjoy.

我在进入第十二个年头的时候,在这个许多人根本就不购买电脑的时代里,依然愿意花钱维护自己用简单和整洁的代码所构建的网站,无非也便是应了这个“tranquil setting”的景。假如DPReview没有被Amazon收购,那么或许它的规模不会像今天这样大,或许它无法维持到今天,但是至少不会因为母公司的决定突然死亡——也就是说,它不见得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如同所有处在时代大潮中的个人与公司,然而它的命运也不会被任何其他公司或者个人的决定而左右。

有意思的是,当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它们总是会寻找内容。这就是当年我也被大型平台寻找过的原因,如同Amazon收购DPReview一样。讽刺的是,当平台开始涉足内容之后,内容也便失却了原本的独立性与自由度,无论平台声称给予内容创作者多少保护。其间的悖论就在于,优质内容的输出是以充分的个性化和自由为前提的,而这却有悖于平台的标准化流程,这也有悖于大公司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我可以旗帜鲜明地说,我是一个反标准化的人。尽管科学研究往往以标准化为前提,但是我作为一个受过科学训练、从事科学工作的人,认识到标准化之于创造力乃至人性的巨大破坏力。这一点,我原本不指望甚至有人能够理解。但是,在有了ChatGPT以后,我深信会有越来越多持同样观点的人——毕竟,对于任何一件可以标准化的事情,人都会失却与机器竞争的能力,而这并非人类生存的价值。

我并不是一个DPReview的忠实阅读者。从我对摄影器材的兴趣几乎消失殆尽以后,我就不再如十年前那样是DPReview的重度用户。然而,我依然会至少每周浏览一下DPReview的更新动态,仅此而已。我更愿意把我的热情与信任送给Thom Hogan,送给Photography Life,甚至送给Scott Kelby。我有时候会自嘲地想,作为一个认真读过Thom Hogan过去十五年里几乎每一篇文章的人,假如我是一个机器人,大概我也能够以假乱真地用Thom的观点写出Thom的文本。问题在于,他还是常常会出人意料。无论如何,当你阅读Spencer或者Thom的文章的时候,你会清晰地意识到对方是一个人,对方表达某种属于甚至只属于他的观点,不从属于任何人或者任何公司,而这正是互联网,乃至这个时代与我们渐行愈远的、弥足珍贵的东西。

然而我依然哀伤于DPReview的消失,因为它折射了这个时代的标准与冷酷。随着相机市场的不断萎缩,随着经济状况的快速恶化,在投入产出之间衡量,关闭DPReview是一个从数字就可以得出的结论——看报表的CEO可以,分析数据的ChatGPT也可以。而这一行动在摄影领域所掀起的震动、惋惜、质疑等等人类的情感,或许才是最正面的。作为最有参考价值的摄影(器材)数据库,DPReview被抹去会带来知识的损失;但是,作为一个母公司管理下的“标准”网站,我也并不会感觉若有所失。这种流于时局的感伤,完全不能与大江健三郎的逝世相比,因为后者,意味着某种完全无法也不可能取代的失去。就摄影而言,依然能够看到Photography Life各类生动而细致的文章,依然能够听到Thom Hogan诙谐的戏弄,也就足够了。珍惜这些ChatGPT所无法替代的内容,因为这是KOL和influencer们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所能enjoy的为数不多的tranquil setting了。

我是一个从SEO一路走过来的人。在我全力以赴的时期,即使与采集站PK我也不落下风。不要说Google和Bing都给过我子目录的首位搜索排名,关键字竞争即便在百度上我也常常是前三的常客。然而,既然在全盛的时候我没有卖身,那么我就不曾期望过通过网站或者互联网去实现什么财务价值——尽管一度收入相当不错。十年以后,我已经很清楚自己对于网站(或者你看到的公众号)的定位,便是一个内心的宁静之所。七年前我就放过了自己,什么日更引流,什么长尾关键字,什么内容集中度,什么自媒体运营……我知道有很多人抱怨我把不相关的内容混在一起,就如有评论说“希望摄影公众号不要瞎扯其他内容”——对不起,我决不让你影响我写作的底流——这并不是说我不在意你的反馈,只是你不能影响我对自己的定位,毕竟Amazon还给了DPReview运行所必须的资源。我构建的是一个不会因不相关的决定而关闭的网站,一座不为他人所左右的宁静之所,一段不能为ChatGPT所替代的人类的情感记录——在摄影领域,便是我提出艺术经验摄影(artistic experience photography)的内在核心。如我站在外围静静欣赏Thom Hogan和Nasim一样,我也邀请您一起在我的宁静之所中憩息,如您希望。而我将以自己的意志坚持下去,如我去年修改过的网站标题所示:

SCIENCE & ART – inspiring you always

今天发生的事情所带给我的启示,便是任凭世事变迁,都要给自己保留一份不受利益拘束的自由与宁静。而对于站在十字路口的我而言,这不啻为一场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