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5 II:另类的4000万像素
发布日期:2015-02-09
奥林巴斯OM-D E-M5 II最大的谈资莫过于其高精细摄影模式所能实现的4000万像素JPEG输出(6400万像素RAW输出)。鉴于这事实上只是一台1600万像素的相机,超过D810的像素输出显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E-M5 II高像素输出的基本原理。E-M5 II搭载了奥林巴斯的5轴CMOS防抖技术。相机CMOS防抖是通过CMOS位移来实现抖动补偿的。CMOS拥有一定的活动度,相机通过感知拍摄时的震动,控制CMOS依照一定的方向进行适当的移动来消除抖动对画质的影响。也就是说,机身防抖的相机拥有可以移动的CMOS,尽管移动的距离非常小。
要使用E-M5 II拍摄4000万像素图像,需要连续拍摄8张照片。在这8张照片的拍摄中,CMOS会依序移动以采用不同的像素点对同一位置进行拍照。下图是来自DPReview的GIF显示,非常形象地说明了CMOS的移动方式。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当采用高精细摄影模式拍摄照片时,相机分别拍摄了两种形式的照片。第一种形式是以单个像素为单位移动后拍摄的照片,一共4张;第二种形式是以半个像素为单位移动后拍摄的照片,也是4张。通过将8张照片组合起来,形成一张高像素照片。
考虑到高像素合成的原理,因此这一功能仅对静物有效。你必须保证被摄物体不移动,稳定地固定相机,不然就无法保证在CMOS移动的过程中采样的准确。由此看来,这一功能更适合影棚内的静物摆拍,而这其实也是最需要高像素的商业摄影。此外,在没有风的日子里这也可能成为风景摄影的有效工具。
通过CMOS位移实现高像素的一个潜在好处是拍摄的每个位置都可以获得完全的色彩信息。我们知道,除了富士X-Trans、Fovean等少数传感器外,绝大多数相机所配备的感光元件都采用Bayer排列的色彩滤镜。Bayer排列是一种RGBG排列,即在每4个相邻的像素中有1个红色像素、1个蓝色像素和2个绿色像素。在任意像素点,你或者获得红色信息,或者获得绿色信息,或者获得蓝色信息,需要通过后期解码做图像整合,这也就是经常说到的去马赛克化(demosaic)。 (关于Bayer排列的基本知识请看这部与Bayer排列相关的视频)
许多人因为Bayer排列的原理诟病由此获得的图像是马赛克图像,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函数计算后获得的图像是完全满足日常需要的。将照片放大到极大所看到的马赛克与Bayer排列本身无关,而是和像素有关,任何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无不如此。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尤其在有大量低频细节的图像上,由于Bayer排列在单一像素上没有其他色彩参照,需要借助相邻像素来“猜测”某一点上的颜色,从而容易产生异常的色彩伪迹。这事实上正是Fovean等全色传感器的优势所在。
虽然E-M5 II采用的也是Bayer传感器,可是在拍摄高像素图像的时候,感光元件平移所获得的图像能够保证任意拍摄点都被R、G、B像素采到样。也就是说,相机能够完整地捕捉到色彩信息。在表现细节丰富且缺乏色彩参照的图像时,这一功能应该可以减少异常色彩的发生,事实上DPReview所给出的例子也说明在处理单色低频照片时,E-M5 II对色彩的还原要比D810更好。
当然,E-M5 II的4000万像素是一种后期合成操作,它无论在便利性和使用范围上都不可能和D810以及EOS 5DS这类原生高像素相机相比。拍摄对象固定就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而且就如任何后期合成一样,很可能因为各种条件而在照片上引入伪迹,这一点经常合成HDR的人会很有经验。在我看来,E-M5 II的高精细摄影模式一方面是成熟技术的新应用,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不错的高像素备选项。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需要4000万像素的时间是不多的,一旦你偶尔需要,也许可以尝试一下。我觉得奥林巴斯恐怕也是这么想的,至少在中国官网上,高精细摄影模式没有被列在相机介绍的显眼位置。
除了4000万像素的高精细摄影模式以外,E-M5 II下方了很多来自E-M1的新技术,甚至操控布局。可以说,除了没有加入混合自动对焦模块之外,E-M5 II基本就是装进E-M5机身内的E-M1。从这个角度来说,额外获得4000万像素的可能至少不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