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ightroom AI降噪命令的简单看法:尚需完善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Adobe上周将Lightroom Classic更新到v12.3,同时更新了Lightroom和ACR。在这个小版本更新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新功能——AI降噪和mask命令中的曲线修正。尽管降噪和锐化是Lightroom当前软件中的弱点,但是在这一版本的更新中,在mask面板中植入曲线命令是在我看来更为完整的改进。而AI降噪,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两年来,Lightroom的照片修饰能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引入了蒙版(mask)面板并且不断完善了部分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蒙版功能后。对于除了商业广告、人像精修、照片合成等特殊领域的应用以外,绝大多数照片都已经不再需要Photoshop。如果你对Lightroom的认知还停留在Adobe开始推出subscription的时候,那么你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更新。但是,降噪是Lightroom的一个问题。噪点是数码摄影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Topaz和DxO的AI降噪则极大提高了高噪声照片的后期处理水平,大幅提升了相机可用ISO。因此,此次植入Lightroom Classic和ACR的人工智能降噪命令,可以看做Adobe对Topaz和DxO的回应。在我看来,将此视为“免费”的降噪插件,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关于智能降噪的详细信息,可以参见Adobe Blog的这篇详细介绍。目前,Adobe的降噪功能只能应用于RAW文件——Adobe官方承诺今后可以用于更多格式的文件——并且只支持Bayer排列和X-Trans排列的RAW文件。在完成降噪以后,你需要点击“增强(enhance)”按钮应用降噪。此时,Lightroom会生成一个新的DNG文件,并且与原RAW进行堆叠。因此,人工智能降噪,对于Adobe来说,属于一种新的“增强”命令。而这似乎是有问题的。
熟悉RAW文件的摄影师一般都会或多或少了解分步锐化的原则,即在后期处理的开端先采用Capture Sharpening进行锐化,这通常基于ISO设置和曝光环境;其后进行Creative Sharpening,根据内容进行锐化;最后在输出时完成锐化。对于降噪而言,尽管一般建议在后期处理的下游做降噪,然而对于高ISO照片,通常需要在早期先进行降噪,不然影调和色彩操作都会显著增加噪点,使得后续降噪很困难。因此,降噪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植入于后期处理过程中的操作。
Lightroom是一款流程化的软件,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将摄影的后期处理流程以一定的逻辑结合在一起。它可能不是最好的数据库,不是最强大的处理工具,不是最完美的排版输出工具,但是当把它们都结合在一起,它还是无敌的。在编辑模块中,Lightroom允许你任意更改各种命令的设置参数,而没有“先后”——尽管在操作上我们有推荐的顺序,但是这并不影响Lightroom。但是,对于照片处理来说非常重要的智能降噪,却不在这个顺序里面。它是Lightroom的“附加”命令,“增强”命令。
在你使用AI降噪之后,Lightroom会通过计算,生成一个新的DNG文件。这个DNG文件保留了之前RAW文件的所有命令参数,使你能够继续之前的调整,并且更改所有参数——除了降噪。问题在于,你不能更改AI降噪的设置,你不能回到不降噪的状态,或者增强、减弱降噪的强度。也就是说,AI降噪是一次性的,当你设置了AI降噪的强度以后,就无法再进行更改。如果不满意,你需要使用之前的RAW文件,重新做一次AI降噪,采用这个新的DNG文件。
鉴于此,Adobe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细节面板。在我看来,AI降噪更像是Lightroom的某个“插件”。在细节面板中,Lightroom分别需要优化自己的锐化流程和降噪流程。对于锐化而言,将锐化命令中的选项植入到蒙版调整中——如同本次的曲线一样——是一个较为可实现的逻辑。比如,我喜欢采用低半径、高细节的方法做Capture Sharpening,那么根据不同的照片,我可能需要对于全局或者局部再做一次中半径、低细节的锐化,但是蒙版的调整命令里锐化的可调整参数只有数量,所以就无法满足一些照片的处理需求。而对降噪来说,如能将AI降噪的部分功能植入到现有的流程中,使得在修改过程中能够重新设置AI降噪的强度,那才是一种本质性的改变。
当然,就AI降噪本身而言,对于高ISO和高噪声照片,其所带来的效果要显著好于在细节面板中组合颜色降噪和明亮度降噪所能获得的结果。因此,对于Lightroom用户而言,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免费的噪声增效工具,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下图是一张我用f/4镜头在ISO 3200情况下拍摄的曝光不足的照片局部,显示的是实际噪声。在预览窗格中,你可以看到完全关闭降噪(包括默认的颜色降噪)后的噪声图,并且放大比例超过100%,因此看起来很吓人。
下面则是将数量调整到80%情况下的AI降噪效果。我个人认为AI降噪的预览窗格也是有缺陷的,因为只能在适合视图和超大的放大比例之间选择,我估计大概是200%甚至更大的放大比例。如果能够调整放大比例,或者调整显示窗口的大小,那会很实用。因为AI降噪不能更改,因此通过预览评估效果很重要。
下图是上方局部的原图。这张照片在使用了Lightroom的AI降噪命令后,我进一步提高了局部清晰度,从而获得了之前在Lightroom中所无法实现的效果。因此。就功能本身而言,Lightroom的AI降噪功能确实是非常有用的新功能。
AI,或者说ML(machine learning, but not m*k* love),近年来已经让我们看到Lightroom的巨大潜力。现阶段已经植入Lightroom Classic的AI命令包括:
- AI天空蒙版;
- AI主题(subject)蒙版;
- AI人物蒙版(包括皮肤、面部、头发、嘴唇、牙齿、眼睛、虹膜等);
- AI对象蒙版;
- 超分辨率(智能放大);
- AI降噪。
在Photoshop中,AI除了大幅降低了复杂蒙版的计算门槛,同时在Neural Filter里的许多AI滤镜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发展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在道德哲学的范畴以外,AI现阶段提供的更多还是工具属性。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AI是缩小我们和Deke、Scott这类技术大牛之间沟壑的捷径。你喜欢在Photoshop中花15分钟计算一幅蒙版还是在Lighroom里花3秒钟让电脑计算一幅蒙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Lightroom植入AI降噪的方式缺乏了一点灵活性。作为摄影后期处理的标杆产品,我认为Lightroom Classic的AI降噪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在流程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