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摄影手机:技术、艺术与风格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如同像素成为当年单反、如今微单相机升级的主战场,相机成了手机升级的主舞台,不知道算不算一种讽刺。从二摄、多摄到一英寸底,手机相机用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大跨越。当我从华为P20 PRO换到小米13 Ultra后,说天差地别,并非虚言。最近我们家里先后买了两台手机(除了我的小米以外,还有我太太的VIVO X100 PRO),我有几次出行都只带了手机,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加上时不时有人问我手机摄影的事情,所以简单写篇文章,谈谈我对当前顶流摄影手机的一些想法。
技术:手机摄影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手机摄影的水平既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拍摄者,所以说手机摄影达到怎样的软硬件技术水平更恰当。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个JPEG拍摄者,基本不做后期处理,或者只是简单地加加边框写两行字,套套滤镜调调亮度美美颜,而你拍摄的内容以日常生活场景为主,不包括剧烈的运动和动作迅捷的动物,那么基本上手机就能满足你的几乎所有要求。
这段话的意思是,手机相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技术水平。以小米14 Ultra、OPPO FIND X7 Ultra这些超大杯手机为例,其主摄的CMOS尺寸达到了1英寸,而FIND X7 Ultra的长焦和超广角也分别达到了1/1.56寸和1/1.95寸。这是什么概念?当年我用佳能Powershot S90的CMOS尺寸是1/1.7英寸,这个尺寸在便携相机中属于大的。索尼的RX100系列延续至今,算是开启了当年1英寸便携相机的市场。早年的卡片相机往往都是1/2.5寸、1/2.7寸甚至更小。因此,在感光元件的尺寸方面,有赖于集成技术的进步,手机已经达到并超越了曾经的卡片相机。
由于算法和算力的进步,加上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手机在对焦、成像计算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卡片相机。扪心自问,当年手持CNSO记的卡片机,有几个人能拍出今天手机这样的照片质量?多镜头手机更是带来原生光学焦段的良好成像质量。比如我自己用的13 Ultra,主摄是23mm一英寸,四个镜头覆盖12mm到120mm长焦,再加上主摄2×裁切出来的差不多46mm,从焦段的便利性上胜过24-120mm!而且,你没有多带任何东西,还能马上发朋友圈。因此,不但手机摄影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应用,对于摄影爱好者更有无法抵挡的魔力,因为今天的手机真正实现了所谓“带在身边的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这一传统信条。即使我这种ISO 64病态执念者和Lightroom重度使用者,对于13 Ultra和X100 PRO这样的“相机”,也爱不释手。
所以,但凡你心里产生“相机比手机好在什么地方”这样的疑问,并且想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或者各种平台寻找答案,就证明对你来说手机已经足够好。能够理解手机摄影局限的人,完全不会去关心和询问这样的问题。
艺术:艳俗多年之后的清丽转身
这两年手机摄影的官方宣传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摄影和画面的不同理解。尽管没有弹琴或者绘画般漫长的学习曲线,但是摄影无疑也是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都要一个特点,即需要技术,但并非完全由技术决定。对于设备而言,技术是指它的性能,是所可以实现的功能。如若比照相机,那么相机的成像性能就是我能够记录多少数量的数据——RAW。但是,相机记录的RAW数据是不是都要表现出来?并不是。我们希望相机能够记录一个偏向直方图右侧、但是不溢出的数据,因为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感光元件性能。然而,当我在处理数据时,我可能会选择压暗亮度、甚至会通过溢出丢掉许多数据,这就与我需要表现的主题相关:高调还是暗调,明快还是柔和,等等。相机记录的色彩越丰富越好,然而如何取舍这些色彩,就是一个颇为艺术的过程。
手机厂商在艺术理解方面曾经都是相当差劲的,或者至少表现在产品上是如此。所以成片总是强调“拍得到”。通过叠加曝光,无脑地拉阴影,实现从阴影到高光的完全“可见”,得意于“黑夜如同白昼”,外加无可忍受的过饱和。对于技术的执念不难理解。我刚买来D810时,有阵子经常把阴影向右拉满,因为D810基础感光度下的动态范围实在太出色了,打开了一扇既往完全关闭的大门。然而,大家最终会发现照片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这两年我看到了更为用心的影调和色彩,以及相对可控的美颜,这一切都变得比以前好很多很多。
从华为当年与徕卡合作打上Leica镜头标签,到小米在市场宣传中强调与徕卡共同研发所谓的徕卡色彩系统,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安卓队伍的蓝绿米三家,蓝厂主打“蔡司”,绿厂主打“哈苏”,小米则主打“徕卡”。虽然蓝厂的成像最艳丽,但是蓝厂把蔡司自然色放在很重要的宣传位置,说明某种审美风格趋向的变化,应该也是回应用户的需求。而小米的徕卡经典影调,其实是一种强对比度中低饱和度的设置,其“经典”成像感觉正源自渲染曲线的不同。
从Mate 2开始,我和顾老师一共买过6台华为手机(包括一台荣耀),其中有4台是当时的旗舰(P7、P9、P20 PRO、P30 PRO)。就在两个月前,顾老师还在问我,不能再换台华为吗?从我一个摄影爱好者的角度,如果认为摄影是手机的重要功能,也是手机如此昂贵的关键附加值来源,那么我今天不可能选择华为。在我看来,在摄影的艺术审美领域,华为至少在今天有些落后于蓝绿米三家。华为还在执着于我能实现什么,而不是我应该给你什么。如同一个手速很快的钢琴学生,却缺乏音乐的表现力。从当年华为高调宣传RYYB,到后来的拍月亮,再到去年我特别观看的P60发布会,我作为一个超过十年的华为老用户,说实话是日益失望。当然,也许蓝绿米在技术上比不过华为,所以只能别出心裁用艺术制胜。但是,照片本身,并不说谎。
我没有用过iPhone,不好多说什么。但是从我收到的一些来自不同代iPhone的照片——多数是人像或者合照——似乎iPhone的默认渲染方式,也带有过强的阴影补光和过高的饱和。我去年底选择手机时其实首先考虑的是iPhone 15 Pro MAX,因此我是公平公正比较过蓝绿米和水果的,毕竟那是我自己的钱。加之现在水果上也没法正常使用Adobe套件,我家的电脑也都是PC,这样我就没有任何理由花更多钱选择iPhone了。
风格:不用纠结于孰是孰非
如前所述,蓝厂主打“蔡司”,绿厂主打“哈苏”,小米则主打“徕卡”,我将此一概定义为marketing——营销。就摄影而言,我从来不敏感于所谓的“味道”,尽管色彩的呈现肯定和光路设计和镀膜有关,然而后期——无论是当年的胶片选择与胶片暗房技术,还是今天的机内还原和电脑后期处理——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要大很多。这两年,很多宣传中都打出了某种颇有意境的口号,比如“质感”、“层次”、“真实”、“还原”等等。我以为不必当真,将其理解为不同的风格即可,谈不上高下,常常也没有对错之分。
比如,小米13 Ultra上市时浓墨重彩地谈到精准的色彩。我很喜欢小米提出不同焦段间色彩的统一,类似的概念OPPO FIND X7上市时也提到。由于多摄手机有多个镜头和CMOS,所以保持不同镜头间色彩一致会很有用。小米13 Ultra的色彩相对偏淡,对于可能做一些简单后期处理的我——稍微调调影调与饱和度——来说是个福音。但是,颜色淡不代表颜色精准。饱和度偏低的13 Ultra照片,如同大多数设备一样,依然存在很明显的偏色。在尼康数码相机上,即使你使用neutral照片风格,也依然会存在一些偏色。因此,不用过分解读“色彩准确”。在数码成像中,要真正做到色彩的“精确”是相当困难的。
当我在后期处理中修饰色彩的时候,最先学会的就是在Capture NX2中通过拉高LCH工具中黄绿和蓝色曲线来提升特定色相的饱和度。各厂家在设置自己的渲染曲线时,无疑也是基于某种对影调和色彩的理解,以此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蓝绿米三家中,蓝厂的照片最为明快艳丽,有时候很讨喜,但也容易过。蓝厂的成像更有传统手机影像处理“收不住”的特点,但还是进步了很多。要我说的话,X100 PRO的成像,总体是那种烈焰红唇般的浓丽。小米的成像最为淡雅,刻意营造出一种传统胶片的质感。由于胶片在暗部的宽容度很低,所以浓厚的阴影就会带来有别于“数码味”的感觉,这也是因为这些年我们看明暗一样亮的HDR实在太多了。绿厂的风格介于蓝厂和小米之间,其实最为实用。所以如果不是因为FIND X6 PRO没有长焦而FIND X7 Ultra没有1T内存选项,我其实最心仪的还是OPPO超大杯。
选择:今日的顶流摄影手机
从今日的顶流摄影手机中选择心仪的产品,我建议从主摄、长焦、成像风格和特殊功能这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考量。
主摄:只有尺寸是最不容易造假和虚标的客观指标,其他,包括像素光圈等等,都不用太在意。建议选择1英寸主摄的产品,尤其对于裁切获得的长焦,主摄尺寸还是会带来更好的成像质量。蓝绿米三家的超大杯(小米14 Ultra、OPPO FIND X7 Ultra、VIVO上一代X90+)都是1英寸主摄。但是在大杯产品(PRO)中,目前只有X100 PRO是1英寸主摄(给VIVO点赞)。这是我选择X100 PRO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产品主摄的焦段会有一些差别(23mm或者26mm等)。对于视角敏感的人,可以实际比较一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焦段。
长焦:简单来说,长焦镜头越多越好。什么30倍啊100倍啊拍月亮啊,都不要当真。你能用几次30倍?真正好用的是原生的长焦焦段,一般在3-5倍之间,对应的就是70-135mm左右的焦段。超大杯以后估计都是双长焦了,小米13/14 Ultra都是75+120mm组合,FIND X7 Ultra是65+135mm组合。X100 PRO只有一颗100mm长焦,之前的50mm镜头取消了,采用了1英寸的裁切。会用长焦镜头,是探索摄影兴趣的最佳途径。加上现在所普遍植入的各类虚化功能,长焦镜头是最容易用好的镜头。你想拍出那种文艺效果,长焦镜头远比主摄要容易。今天长焦的成像,也已经远超早年植入长焦的P20 PRO和P30 PRO。哪天厂家要能塞一个200mm等效焦段的长焦进去,那就近乎完美。
成像风格:色彩很重要。因为用手机大多数时候是直出JPEG,调也是微调,因此各家成像风格有差异。我觉得蓝绿米三家的成像风格都可以接受,看个人喜好。如果经常要调调色彩,那么数码成像有个最基本的逻辑,即易加难减。饱和度越低、对比度越低,可调整的空间越大。
特殊功能:比如蓝厂的人像模式,不但可以很方便地调焦段和虚化,还能切换不同的蔡司镜头光斑效果,变化很多。还有,如果确实经常在夜店拍人,那像S18 PRO这种自带补光灯的,就很有些特殊用途。此外,喜欢拍摄RAW的摄影师,那就要比较一下不同厂商的RAW文件。手机RAW文件的可调空间无法和全画幅相机相比。所以,如同近十年来我一直说的,拍摄JPEG,或者采用手机这样的设备拍摄,要拍好,其实对于拍摄技术的要求是更高的,因为你后期弥补的空间小。
外观:这个最好理解了。比如虽然我觉得X100 PRO的星际蓝和FIND X7 Ultra的拼色都好看,但是顾老师就只认前者。
去年11月底,我的P20 PRO反复死机,没法再拖了。我过去半年很多次在店里试过13 Ultra、FIND X6 Pro和X90 Pro+,当然还有iPhone。选择13 Ultra是因为它的多摄焦段最好,而且小米的徕卡影像概念,我还是有共鸣。但是60-80mm之间长焦,FIND X6 Pro的成像是最好的,真的很惊艳。所以我本来很想看看FIND X7的超大杯。顾老师挑手机的时候,FIND X7 Ultra已经上市。但是考虑到内存只有512G,以及价格,最后买了X100 Pro。小米14 Ultra相比上一代最大的改进我认为是双长焦都支持微距,但是价格也高了。和我降价时买的13 Ultra相比,同样1T的版本,价格要贵上1000元。
总体来看,从一名摄影爱好者角度,14 Ultra和FIND X7 Ultra是目前你能买到的顶流摄影手机。而只有一颗100mm长焦镜头的X100 Pro,则是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注:本文仅针对我实际购买或者试用过的产品,不评论三星等没有试用过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