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世界,冰冷的结论:从“私自”进山说起
作者:秋凉 | 发布日期:昨天写了秋日大青山徒步,今天换一个角度继续昨天的话题,完全不同的角度。
国庆假期中,不少意外吸引了公众目光——其实每年如此。今年国庆期间西部地区普遍经历了恶劣天气,最被热议的是上千人被困珠峰东坡。其实不少西部景区都出现了交通中断的问题,也有景区以外的地方,如祁连山冷龙岭困住了许多游客,最后还导致一人死亡。关于户外活动的风险,我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已经表达得很清楚。我觉得这些年我都很少写这么认真的文章,而且已经几乎失去了在网络空间表达“观点”的任何动力,所以我建议你看看当年的那篇文章,顺便也看看2011年四姑娘山里的那段历史。

今年,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在门源发布的公告中,有这么一段话:“近期,发现部分徒步探险爱好者私自进入门源县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开展徒步探险活动,由于该区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天气多变、地形复杂,加之连续降雪,危险性极大……对擅自进入门源县祁连山区域开展探险、穿越、徒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造成的一切后果将被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我对“私自”这个定义非常不能认同。所谓“私自”,自然是不经允许进入。比如,我在内蒙、新疆,许多草场都是政府制定分配给牧民的私人牧场,所以我们不能“私自”进入,因为这等于是随便进入别人家的院子。如果牧民愿意让你进,那你自然可以进,因为牧民可以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场所,也可以决定让谁进、不让谁进。
问题在于,对于开放的野外场所,除了有另行规定的,比如军事禁区,或者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入任何领域,何来“私自”一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我这次十一去了一个叫做“阿斯哈图石林”的地方。其实这地方以前根本就不叫阿斯哈图,是后来开发旅游,圈地修路,人为想的一个名字。在开发旅游之前,你可以随便走。圈定景区以后,你进景区就要付钱。当然,景区给你提供了服务,包括景区修了更好的路,让你可以坐交通车,修了卫生设施等等。问题在于,你到景区以外的山上去看没有被圈起来的石林,是不是“私自”?显然不是。你只要不进景区,不要侵犯当地居民的财产和牧场,随便怎么走都是可以的。出事怎么办?那你走在上海的马路上也有出事的风险,难道不让你走吗?
所谓“私自”的概念,我不知道在这里是否有法理依据,但是至少折射出某种心态——即所谓“景区”以外的地方,都是未开放的,都是不能进入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奇怪的逻辑?自然领域,何所谓“开放”?因为本来就是“开放”的啊!这种奇怪的观点,从小的方面讲,这是我们常年以来对“旅游”的终极误解;从大的方面讲,这是社会深层割裂的局部反映。
大多数户外活动,包括极限运动都有潜在的、不可完全规避的风险。许多探险家都死于探险,攀岩家死于跌坠,登山家死于山难,诸如此类。舒马赫滑雪意外迄今还躺在医院里。这些事实都说明此类活动的风险尽管可以降低,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比如今年的珠峰东坡,虽然都强调旅游人数创记录,然而国庆期间如此规模的暴风雪也属于意外,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件背景。以96珠峰山难为背景的电影《EVEREST》中,即使最优秀的商业登山领队,最终也难逃天气的多变。然而,96山难以后是不是就没人登珠峰了?答案不言而喻

探索自然,探索未知,挑战自我,这是人的天性使然,这也是旅行背后的内心动机——即使拍照打卡,也说明你觉得有必要让别人知道“我在那里”,无论出于什么理由。一方面抱怨旅游景点水泄不通,一方面又将“景点外旅游”看作“私自”旅游,岂非自相矛盾?实际上中国地方那么大,如果不是把人都围起在旅游景点里的话——而且还必须在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我想旅游体验本身也能大幅提升。
但是,我从这里看到更多的是今天这个社会异常撕裂的现状局部——如果和我上大学那会儿的社会相比较。不同利益或者不同观点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叙述问题和观点,没有交叉点,没有相互理解,也不可能有妥协——是,这个社会不讲妥协。
旅游开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收益和安全。关于“中国式旅游开发”我也写过一篇专门的文章。这些年在各个山头争相建设了大量的以玻璃平台为代表的人工设施,今年我在恩施看到的更是登峰造极——在黄鹤峰林最高峰上竖起一个巨大的观景平台,以及除了恶心无法形容的 “打卡金手指”。我女儿说了一句话:我觉得这块岩石太漂亮了,就像酋长岩;但是这个东西太恶心了,这样的话没有人会有想爬这块岩壁的冲动。我们的旅游开发者在内心深处是否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只能说,在大多数景区,并没有。旅游开发非但没有帮助游客看到美,反而扮演了对美的破坏者角色;再加上一到节假日无法避免的人流,这也驱动很多人要避开景区,去走更危险的路。
对于政府来说,安全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因此,你们这些“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的头铁们,既很难带来收益,又可能给我带来实际的麻烦,自然也是一刀切为妙。


但是,公正地说,户外旅行者本身也有问题。首先是环保问题。人多的地方垃圾遍地,许多户外旅行者,特别是大规模的团队,所过之处遍地狼藉,这都是事实。和旅游开发者一样,很多户外旅行者本身也没有对自然的敬畏,缺乏基本的旅行素质,给当地带来了一些麻烦。其次,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说过,许多人对于“免票”旅游很有兴趣,这其实是自助旅游第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某种“传统”。我从不热心所谓的“免票”攻略。旅游基础开发需要投入,即使在荒山野外,捡垃圾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走户外路线,我不会留下任何垃圾,我完全可以认为自己有“不付钱”的理由。但是如果换位思考,即使你觉得当地村民是“拦路收钱”,是否也有某种道义上的正当性?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许多户外旅行者主观否认或者完全不意识到户外风险,且不愿意为存在的风险做好预案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每个人对“风险”的定义不同,然而有否风险意识是底层逻辑。比如,我跟顾老师可以两个人走走号称华东第一虐的千八,并没有什么问题,换作我一个人也可以。然而,前提是天气条件良好,而且那条路我走过多次。我不会一个人去走高海拔,因为我知道自己有高原反应。我一个人在慕士塔格冰川对面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还是没往更高的地方去。当天我还给顾老师打了个电话,跟她说我不上去了,因为我一个人万一有什么事情很麻烦。带上地塞米松、避免一个人去更高的地方、找有充分吸氧的酒店,这都是我自己做的风险管理。尽管大青山从任何角度都谈不上什么“风险”,但是10月5日早上看到下雨我更改路线也是一种风险管理——任何情况下,雨天爬山都会增加风险。雨天的清晨我可以去蛤蟆坝的栈道上拍拍照——把风险留给waterproof的Z8——但是最好不要去走未知的土路。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不能更改的日期、完全不合适的装备、各种未能预期的意外——许多原本风险可以降低的户外活动,却在更高风险的环境下开展。更别谈许多人根本就不意识到风险,也没有应对风险的准备——什么有脚就能爬的雪山,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回来以后一定要告诫大家,根本不是如此。这种话需要亲身经历去证明?有风险,且不管控风险,必然可能就有后果,可能就需要别人帮助,包括各种救援力量等,也就实际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麻烦,这都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问题在于,因为各方立场不同,政府和景区认为你们是“自找麻烦”,“私自”进入了危险场所,而旅行者认为我们是“正当”旅行,这是我的自由。所以即使救援这件事情是没有争议的,从最开始就存在底层的对立。于是就产生很多被救援者“不领情”的事情。至于那些叫嚷着“自作自受”、“不给政府添麻烦”、“不呆在家里出去作死”之类的评论家,你们要么是机器人,要么根本就是行尸走肉,不值得一说。
解决这些问题的逻辑需要各方都退让一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建立必要的规范。所谓“私自”进入自然领地既不合理也不可能实施——看看鳌太就好了。山,是封不住的。设置卡口只能让旅行者去找更危险、更长的路线,有弊无利。户外旅行本身也会给某些地方的居民带来收入。驴友常常是一些大山深处小村庄的重要经济来源。这都是这些事情被睁眼闭眼默许的原因。既如此,就需要变堵为疏。提示风险、必要的登记和收费管理都是需要的。此外,对于已经发展多年的户外领域,是否也应该鼓励开展技能的提升。比如,我也挺想参加一些野外技能、攀登的培训,无奈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专业资源。
从户外旅行者角度,除了反省自己的一些糟糕行为——乱扔垃圾、乱扔零食包装袋、播放大喇叭恨不能跳起广场舞——如果你需要别人给你提供服务,是否就应该考虑付费?将“户外”等同于“免门票”,不是理性的答案。比如,环境保护费,就有其正当性。我这次在大青山,遇到一群从浩来村上来的徒步者,听说上面有牧民“把守”收取10块钱通行费,立马就原路折返了。我不认为户外旅行等同于“免费旅行”,我也不理解10块钱如何把装备整齐的你挡在路上——无论他们收这10块钱到底是干嘛的,这本身都是户外旅行中的一条灰色边界。对于确实需要救援的情况,付费救援合情合理——既然选择面对风险,就要承担风险的所有后果,既包括健康后果,也包括经济后果。
管理者要接受人们进入“非景点”的必然选择,而户外旅行者则要能够正视风险并且规范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无解。原因正因为这个社会是撕裂的,没有人会为对方考虑问题,再加上一大群行尸走肉的推波助澜,进一步煽动对立。
前两天,我女儿参加的思辨课程正在讨论风险的问题,背景就是《徒手攀岩》这部电影。我在今年去松兰山海滨的时候在酒店中陪女儿又看了一遍,没想到她印象深刻,还老跟我说“抱石路段”、“极限平板”。我问她,那你选择了正方还是反方,是承担风险还是规避风险?她说,这真是个好问题!我觉得两者皆可,后来老师分配的。
人性中,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风险还是安逸,探索还是规避,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选择。
问题在于,对于不同选择,原本应该相互尊重和接纳的世界,却不见了,只留下深邃的自然山川,依然在那里。
We don’t need competition between people.
There is competition between every person and this mountain.
The last word always belongs to mountain.
——《EV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