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终于从难以预期的焦躁中挣脱出来,首先跟大家道个歉,繁忙到根本无法顾及其他的事情,网站就只能一直停留在除夕。虽然我用《去年天气旧亭台,艰难时世》这一有些沉重的口吻做的去年总结,但是原本打算新年第一篇写《小园香径独徘徊,远大前程》。不过伴随樱花第次绽放,在我回过神来的当口,还是先来补上一节摄影课,不辜负三年之后好不容易等来的一个樱花季——其实不但我们如此,世界亦是如此。上周还看到报道说日本终于在三年后解除了限制,允许在赏樱胜地野餐,而这应当是日本赏樱多年的习俗了。
>>
如果你读完整篇文章,我想在艰难时事中依然能够看到许多美好。既然相机的镜头足以记录这些美好(只是我今年所记录的冰山一角),便说明生活和环境本身所值得发现的美好,无论在任何时代下,无论在何种困顿与迷茫中,总能安抚人类的心灵。近两周来,在我身边,既目睹很多生离死别的惨痛,也目睹许多疯狂旅行的躁动,这便是人间,这便是生活。在一个无力掌控的时代中,如孩子般成长与蜕变,才能去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未来。值此新春之际,恭祝广大读者和朋友,新春快乐,健康平安,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
我觉得未来几周我们会有更多欢欣鼓舞的渲染,但是我的anticipation则是千万别让医院这座火山最终爆发。有鉴于此,你最好不要因为什么严重的问题去医院——比如,你最好不要感染新冠,至少尽可能避免自己变成重症(打疫苗、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又如,最近你就别在路上和人飙车了,被卷进200车连环相撞的事故里一点也不好玩;极限运动最好稍微别那么极限,以免伤筋动骨。一些本来可能只是吃点苦的事情,会变得很麻烦,因为医院没有床位,没有医生,没有血,没有呼吸机!所以,保护好自己,把医疗资源让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度过这至暗时刻。
>>
毫无疑问,mRNA疫苗得到了充分研究,与之相比,灭活疫苗尽管贡献了全球一半的接种量,但是数据和证据均与mRNA疫苗有很大差距。这是学界和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反思的地方。大量证据都指向mRNA疫苗的整体有效性强于灭活疫苗,尤其在防传播与防感染方面;然而也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正确使用灭活疫苗其防重症和防病死的关键效果依然很强。我觉得作为个人,应该务实地来看待证据和数据,做出理性的选择。
>>
失望之余,原本第二天想早早下山,晨起推开窗户,却已经银装素裹。我原本光雾山看红叶,结果却是来看雪。虽然黑熊沟和香炉山上的红叶已经凋零,但是大坝位置稍低,一些高大树木上的彩叶依然鲜艳。在近处红叶的背后,是朦胧地裹上了初雪的山坡。如此红叶与白雪的映衬,虽非我在巴陕高速上驱车时脑中所浮现的画面,却依然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美。
>>
我之前已经说过“放飞”与“放开”的区别,所以面对今时今日的情况,你大概可以猜测到我自己的观点。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影响政策,或者说我们只能选择相信高级专家们的判断力。目前有很多争论,但一如大半年前我所说的,将争论放在一边,看看作为个人我们能做什么,才是更为重要的。
>>
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子技术,你却忽略了传统的光学技术竟然也在影像技术的进步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也许范志毅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24mm f/1.4G,也许武磊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24mm f/1.4G,但这却是一个属于28mm f/1.4E的时代。腐败、假球、交易、意志、荣誉,这些无疑都是因素。然而,这并不是用一句众志成城所可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抓几个腐败球员、教练、裁判就能一笔勾销的。
>>
当我在时隔数月以后审视在烈日暴晒的栈道上拍摄的照片,观看那广角镜头无法收全的巨大的朝云,那对比强烈的宁静水面,以及在天空下看起来格外渺小的渔船,忽然想:如果将你禁锢在一个地方,使你无法走离几步路外的牢笼,不能冒着变成人干的风险俯瞰一望无际的大海,即使长命百岁,也便是虚度一生吧!
>>
中国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在11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详细解释了二十条出台的背景,用数据说明了为什么不再判定次密接,以及管控时间调整的原因,并且指出了公共卫生政策就是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认为这是值得赞赏的科学的,至少是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而科学也是新加坡成为防疫模范生的根本。
>>
预测莫须有的恐惧对防疫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不需要什么智慧,只需要常识。至于如何消除恐惧,中国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11月1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的解读已经难得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秉承科学与客观,抛开二元对立的思维,承认公共卫生政策本身就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平衡博弈。
>>
双十一落下帷幕以后,继续前天的文章,聊一些更深层次与相机有关的话题。我在过去其实写过不少比较单反相机与微单相机的文章,观点也比较明确——无论多么留恋单反相机,微单相机一定会变得比单反相机更强大。我们对于单反相机“好”的判断更多出于情感。微单相机唯一无法“超越”单反相机的就是OVF结构,而这本身也说不上孰优孰劣。EVF可以带来更为丰富的操控体验,实现OVF所无法实现的功能——比如回看照片、实时放大——你只能说,EVF无法带来与OVF相同的观感而已。
>>
虽然尼康在发布Z9的时候给出了很大的定价诚意,不过长期的断货和涨价使得这份诚意有点缩水。实话实说,即使不考虑涨价因素,Z9的价格也绝非大多数人能够或者愿意负担。而Z9的性能则得到了一致认可,因此,就如当年的D3一样,Z9的技术革新一定会被尼康带到更便宜的机器里,这也就是许多人在期待尼康新相机的原因。问题是,我们实际上是在期待什么?
>>
由于微单相机的核心计算都来源于感光元件的数据,因此,随着芯片的迭代,微单相机的性能注定会越来越强。由此,微单相机具有比单反相机更强的“买后就落伍”的数码特性。即便如此,以实用的角度来看,相机是否满足你的需求才是实际评价的目标,而不是相机是否是“最新的”,技术是否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如何在市场选择一台“不容易落伍的”、类似D810和D850这样的全能的微单相机,长久来看可能才是最为省钱和省心的。
>>
显示器的选择其实呈现或高或低的二元论。如果你愿意花一大笔钱,那么购买专业的广色域显示器(艺卓、NEC或者戴尔UP2720Q);如果你不打算花那么大一笔钱,那么就买大厂(戴尔、明基等)覆盖sRGB色域的高端消费级显示器。广色域虽然很好,但是也会带来很多问题。相对色域,色准才是更重要的。尤其对于不了解色彩管理的用户,一台颜色显示准确的sRGB显示器可能才是真正适合你的高性价比选择。
>>
今年我的配置会着重在性价比方面,即在满足后期处理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挑选相对性价比较高的配件。毕竟,要堆配置的话,无脑买i9-13900K/Z790/DDR5或者R9-7950X/X670/DDR5平台就行了,绝对性能有保障,价格嘛,可能也会奔着20000去了。从酷睿12代开始,单核和多线程能力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说英特尔是认真应对了Ryzen3的强大挑战。而13代酷睿则变得更强。因此,虽然我以前言必称i7/i9,但是现在i5的性能已经可以直逼上一代i9,而其价格只有1/2。这可能就是这一年多来最大的变化,也使得酷睿平台的性价比显著提升。
>>
6·18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高性能轻薄设计本的推荐。在11·11之前,我打算进一步聚焦14寸高性能设计本,来写一篇推荐。之所以在半年后特别来聊一聊14寸笔记本,是因为今年以来对于14寸这样的小尺寸轻薄性能本的市场逐渐从被厂商冷落变得热闹起来。得益于技术进步,轻薄和高性能这两个原本对立的概念,得以在14寸这样的小尺寸里也得到了统一。
>>
从某种程度来说,你可以把Z 28-75mm看做一支“尼康认证”并且经过“尼康修饰”的腾龙镜头,17-28mm也与此类似,而我相信这正是尼康贴牌背后的商业逻辑——至于这种商业逻辑是否正确,那要看市场的实际表现。
>>
在17-28mm f/2.8发布之际,稍微整理一下关于尼康Z镜头的情况。
>>
今年夏天,追寻格外澄澈的空气,我第一次路过黄浦路,就在右转去白渡桥的时候,发现这幢黄浦江边的砖红色建筑在傍晚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阳光正好照在西北的一角,而整栋建筑也由于柔和的光线和干净的空气,而显得异常温和。画面干净得仿佛渲染出来的3D图像一般。
如同上一幅照片所展示的夕阳魔法一样,每次拍摄照片,最大的感触从来都是光影变化所能带来的独特的美。因此我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便站在同一个地方观赏风景,我们所看到的也会大相庭径。对于摄影师来说,看到独特的、漂亮的场景就想把它拍下来,这既是一种本能,也是因为尽管景观常在,然而天气和景色的组合,却总是在各种机缘凑巧间才能遇到的。
人定胜天这种事情,在自然风景的构造中,不是存在的;也可能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吧。
>>
这个社会已经到了二元对立撕裂的极端,但是只要有一丝一毫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的人,都很容易明白,这个世界在1%的黑与1%的白以外,是98%深浅各异的灰。摄影爱好者面对屏幕上的色阶图案,理应更理解这一点。跳出所谓“牛头”和“狗头”的非黑即白,审视一下自己的需求,用自己的钱包厚度去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求,那么也就能跳出“毁三代”的所谓怪圈。
>>
首页更新停留在7月12日,我算是给自己放了一个长长的假。在其他事情之余,忽略一下网站和公众号,给自己留有点休息的时间。这段时间的间隙,既源于临床工作的繁忙,也因为今年夏季上海在酷热之下,难得一见的澄澈天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多次带上相机骑车去了外滩和陆家嘴,并且四次沿着东岸绿道在黄昏以后来回骑行六十公里浏览了黄浦江沿岸的景色。于是在四小时环岛徒步以后跟东门岛民宿老板娘闲谈的时候,感叹有山有水的美景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即使在上海也有值得称道的、能够纵览风光的运动打开方式——浦江东岸的骑行——当然,那得是在病毒不把你封在家里的情况下。坦率地说,在这样一个日益令人惊愕的社会现实中,如果不能在这个现代化城市中抓住一切机会在蓝天下驰骋,忽略所有来自外界的信息,恐怕不被逼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存储,是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领域。虽然全球供应链紧张,芯片短缺,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 SSD)对于传统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s, HDD)的快速取代。如果你现在去购买一台电脑,多数情况下它安装的硬盘是NVMe协议的SSD,尽管多数情况下容量并不大。存储对于后期处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想情况下,我们需要既快又大的存储。看看目前SSD容量的快速扩展和价格的稳定,我相信,未来SSD会全面取代HDD。但是,现阶段,大容量SSD依然是高价格的代名词。因此,我一直强调,对于后期处理而言,Lightroom目录和当前处理的照片,以及缓存文件,都应该位于系统中最快的硬盘上,也就是应该位于你的NVMe SSD。这也就是我建议你的电脑中至少安装1TB NVMe M.2接口SSD以满足后期处理基本需求的原因。
>>
蒙版是Lightroom Classic v11.0引入的新工具。蒙版的引入给Lightroom带来了跨越式的局部调整能力提升,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Lightroom的整体照片处理流程。我一直希望就蒙版做一套专题教程,现在总算是基本完成了。在这套针对Lightroom蒙版完整而系统的在线课程中,秋凉一如既往,层层递进,从蒙版的基本概念入手,向你介绍Lightroom局部调整工具的迁移,带你浏览蒙版面板并为你挖掘蒙版工具的快捷技巧。如同以往的课程一样,秋凉结合不同的案例,在实践中带你认知AI选择工具的逻辑,让你掌握颜色范围和明亮度范围的原理,并且演示了如何通过添加、减去、交叉等不同方法组合不同的工具,构建复杂的蒙版,实现出色的选区效果。通过学习这套课程,你不但能掌握基本的技术,同时可以跟随秋凉的思维,去思考蒙版如何改变日常的Lightroom后期处理流程,并且融入自己的实践。这套课程总共20集,将分三次发布。本周发布的是第一部分。
>>
废弃酒店的窗户上,逐渐爬上橙色的亮光,随着时间的推移,酒店轮廓越来越暗,窗户的反光却越来越红,越来越清晰。很快,随着西边彤云的渐渐隐去,窗户的光亮散尽。就仿佛一场来去疏忽的鬼魅宴饮。当我在电脑上查看照片的时候,直觉这就是一家高朋满座的酒店,丝毫感受不到对面那夕阳的魔力。真是魔术的表演啊!
>>
偶尔的机会,我找到一个叫做peapix.com的网站。简单地浏览了网站和WHOIS信息以后,我想这不是微软官方的网站。但是,无论它采用白色的、黑色的或者灰色的手段,它将每日的Bing壁纸都更新在页面上,按照年月日排列,并且用不同的文字对壁纸的内容进行了概要的描述。同时,它提供了一个下载相应必应壁纸的链接。对于摄影爱好者,这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
有时候,因为一些意外,你才会意识到某种内心深处的渴求。而在快节奏和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那些沉浸在心灵深处的希冀,如同食物一般,都是人生的必需品。当你抚触书桌上的相机能够获得某种安宁,面对电脑屏幕不自觉会打开Lightrooom,俯瞰风景自然想要举起相机,那你就不会去询问摄影的意义在哪里,因为它就印刻在你的内心里。从我购买第一台数码相机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没有充电器的情况。由此,我发现摄影也好,相机也罢,已经是我自己所无法逃避的某种宿命。